——华为公司创始人 任正非
声名显赫却神秘的企业家
9月10日教师节的这一天,“悔创阿里”的54岁杰克马宣布在2019年将卸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,然而有一个现年已74岁高龄的管理者仍活跃在企业管理当中,这个人就是任正非。相对大部分中国企业家来说,任正非非常低调神秘,从不接受采访、从不参加企业家峰会,声名显赫却神秘如迷。
1987年,时年43岁的任正非在南油集团任职,因个人原因致使公司被骗了200万被辞退。任正非创立华为公司与其说是勇气、胆识和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如说是生活无奈,因为此时的任正非43岁被开除、请求留任遭拒、离婚、还背负200万的巨债带着父母家人住在了深圳的棚屋。逼不得已,任正非借来21000元创业,创立了华为公司。
互联网人物故事:任正非
1987年,是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。这一年,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;这一年,两个日后对中国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相继毕业,一个刚从清华毕业赶赴MIT攻读硕士学会,一个即将从杭州师范毕业,他们分别是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。
1988年,同样是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,已经靠着倒卖玉米、科教仪器发了大财,同年12月集资2800万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,王石任上市万科公司董事长,而十几公里外的简易棚屋里,任正非正艰苦的创业中!
艰难起步,“床垫文化”迫不得已
任正非以21000元资金创立华为。起初公司主要代销香港产品,风险极小,靠差价获利。创业初期的历史短暂而模糊,当华为将所有火力都集中在通信类业务,且任正非冒险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了自主创新研发交换机技术后,未来开始清晰。时至今日,任正非规定华为每年收入的10%投入研发。
互联网人物故事:任正非
1991年,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,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。最初公司员工仅50余人。当时的华为公司既是生产车间、库房,又是厨房和卧室。十几张床挨着墙排开,床不够,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。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吃住都在这里面,做累了就睡一会儿,醒来再接着干。这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,被称为“床垫文化”,随着华为扩张海外被带到了国外。
起初,华为在用户交换机的HJD系列产品上取得了小规模成功。然而,这种成功并没有持续下去。由于对趋势的认识错误,华为接下来推出的一款模拟交换机JK1000遭到了新产品数字交换机的严重打击。在推出的第一天,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就成为了落伍之物。
重压之下,任正非依然坚持自主研发,他转向了数字交换机。此时,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半路出家,甚至不得不人手一本普及交换机国内规范的小册子才能开展工作。本应在1993年春节前完成的交换机迟迟没有研发成功,华为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。任正非私下对身边人表示,如果C&C08研发失败,他只能跳楼。
幸运的是,1993年交换机终于研发成功。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,为华为占领了市场,当年产值即达到1.2亿元,利润则过千万,而当时华为的员工,还只有100人而已。这样的成长速度,响应了“深圳速度”的口号!
任正非:大方的小气鬼
2000年,华为参加香港电信展,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、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。2000多人往返一律头等舱或者商务舱,住在五星级宾馆,还拎走上千台笔记本电脑为此,华为耗费2亿港元。这是华为第一次高调地在国际电信界展示自己的实力。事实证明,任正非的“出手阔绰”,得到了高额回报,2000年,华为开始大举全球扩张,市场份额不断提升,华为7成营收来自海外。
但任正非并非挥金如土的人,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,更懂得珍惜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。1996年3月,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,任正非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。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,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。不过,房间并非任正非独享,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。
任正非的大方,还体现在员工待遇上。华为员工的平均年薪高达80万,员工持股比例达98.6%!